首页 > 首页 > 工作要闻

书写实干担当奋勇争先的时代“答卷”

——访安徽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2020-08-25 08:12 浏览: 字体:【  双击自动滚屏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全力打好防疫物资保供战和复工复产主动战,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经信人实干担当、奋勇争先的时代“答卷”。

  近日,安徽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接受《中国工业报》的专访,就扎实落实各项政策、全面服务企业发表自己的见解。

  牛弩韬说,今年上半年,我们迎难而上、破浪前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发展考核答卷。认真贯彻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狠抓落实、按月调度,以保促稳、以稳求进、以丰补缺,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较一季度回升7.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中部第1、长三角第1位。特别是4、5、6月工业增速分别为9.1%、7.8%和8%,实现了月度、季度、半年“三个中部第一”,顺利完成省政府提出的二季度工业增速达到7.5%、位次达到中部第2“两达到”目标任务。  

  闻令而动、齐心战疫,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物资保供答卷。坚决扛起战“疫”物资保供政治责任,狠抓生产、强化服务、聚力攻关、高效调配,防护服、口罩日产量分别增长343倍和1442倍,实现从十分缺乏到紧平衡、再到供应充足的巨大转变,推动高速口罩机、红外测温仪、医用N95口罩、医用眼罩实现“零”的突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支援武汉防护服46万套,是全国3个做出重要贡献的省份之一,获国家部委表彰3次、央视新闻联播报道2次。

  用心用情、狠抓稳保,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复工复产答卷。及时召开全省保市场主体稳链强链稳工业增长会议,迅速成立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建立“日调度”机制;推动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条”、复工复产“22条”、高质量发展“23条”等政策举措,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畅通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一季度末全省复工复产率已达到往年同期水平。

  面对极不平凡的上半年,我们奋发有为、砥砺奋进,成绩取得来之不易。

  我们之所以能够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省经信系统不忘初心、专注制造,勇挑重担、尽锐出战;一大批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视使命如生命、把战场当考场,夜以继日连轴工作,敢打敢拼无私奉献,释放出战疫保供、产能恢复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得益于建设制造强省厚植的“产业韧劲”。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夯实一批工业基础,厚植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近2万家,千亿产业14个,“铜墙铁壁”脱胎换骨,“芯屏器合”异军突起,为提升物资保供能力、应对重大内外部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得益于全省金融系统的“雪中送炭”。全省金融机构提升站位,优化流程、畅通渠道、主动让利,精准滴灌中小企业、润泽实体经济。上半年,全省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47.66万户,贷款余额1.67万亿、同比增长16.11%;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9%。得益于全省广大企业及企业家的“爱国担当”。战疫期间,全省企业及企业家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富田精工、安徽惠友等火线攻关、聚力突破,普尔德、宜美健等分秒必争、保供增产;复工复产期间,广大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克服多重困难,紧密协作,配套成链,彰显了新时代企业家的制造强国、产业兴国的情怀和担当。

  牛弩韬强调,开弓没有回头箭,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安徽省经信系统将在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安徽省委提出的“三、四季度要乘势而上、扩大战果,迈出新步伐,确保全年实现较好的正增长”的工作要求,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推动惠企政策直达企业。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就是保市场主体、保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在复工复产、援企稳岗、金融支持、项目建设等方面推出了系列政策包,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新出台的支持“专精特新”政策,提出实施“千家百亿融资计划”,每年为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贷融资l00亿元;对融资担保机构开展的省专精特新企业信用担保贷款业务给予保费补贴。全省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将采取“菜单式”“清单化”方式,加快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开发运用,把政策集成到手机上,为企业分类发送、精准推送政策,让企业在手机上一键查询、一键申报。各地要结合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全面抓好减税降费、减租免租、减息降息等普惠政策落实, “一企一策” 解决企业要素保障、项目建设、产品销售等问题。

  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实体。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年以来,安徽省经信厅主动担当、创新作为,与各银行签订了总额达1450亿元的合作协议,这些贷款普遍具有品种多、利率低、额度高、期限长、灵活便捷等特点,截至6月末,全省“无还本续贷”余额823.35亿元,较年初新增113.91亿元,同比增长35.14%;上半年,国开行转贷款、工行“春润行动”、建行“战疫江淮、贷动未来”累计放款879.8亿元,占协议贷款总额的77%;工行、建行“专精特新”贷款平均利率分别只有4.35%、4.29%;建行纯信用无抵押贷款可达300万元,单户小微企业授信可达3000万元;工行流动资金贷款可达5年、固定资产类可达10年。尽快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会,加强“厂房贷”“订单贷”“技术改造项目贷款”等金融产品宣传推广,及时总结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信贷案例。把稳定中小企业资金链作为优先目标,把“专精特新”、新增规上、高成长小微企业作为支持重点,提高企业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占比,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流向中小微企业。今年首次开展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直投,各地经信部门要做好项目摸排、遴选推荐,力争年内完成投资4亿元以上。抓好第四批省“专精特新板”挂牌工作,确保实现新增挂牌企业100户、融资100亿目标。  

  着力扩大投资稳增长。扩大有效投资,是落实“六稳”“六保”的有力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技术改造既是稳增长、扩投资的现实途径,也是改善供给和扩大需求的关键举措,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全省经信系统将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部署,聚焦重点、抓住关键,有效激发技术改造投资潜力和动力。围绕目标任务抓技改,狠抓督导调度,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格局。围绕补短板锻长板抓技改,聚焦“传统产业强基础、新兴产业补短板、优势产业加长板、未来产业抢布局”,组织召开全省技术改造银企对接会,建立《安徽省重点产业链技术改造项目库》,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两新一重”、十大新兴产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应急物资储备等领域。围绕市场需求抓技改,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制造业,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今年要完成培育省级新产品500项、安徽工业精品100项以上任务。

  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路径上,坚持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坚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并重,以建设数据驱动的制造体系为重点,分行业、分区域、分企业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力度。在方法上,从“点、线、面”布局智能制造,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化基础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四轮驱动”增强智能制造供给支撑能力。大力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开展智能制造诊断和培训,“一横一纵”分行业、分产业链推进智能制造,今年要完成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00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创建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在技术上,加快数字赋能,深入推进“皖企登云” 提质扩面行动,突出设备联网、数据驱动,加快研发、流程、标准“上云”,实现全年10000家企业深度“登云”。力争全年建设5G基站2.5万个以上,建成5G场景应用50个。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依托行业领军型、枢纽型平台企业,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建共享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构建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部署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工作,我们推动出台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意见》,编制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新兴产业“施工图”。加快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依托工信部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备品备件进口受阻、外籍人员入境、海外运输不畅等问题,鼓励企业加大战略贮备。探索推广党委政府首长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的“双链”制度,分产业绘制产业链“鱼骨图”,打好“补链强链延链”组合拳,确保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四基”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环节,鼓励企业采取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实施“创新飞地”等模式,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打造“政产学研资用”创新共同体。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合肥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进入国家“集群竞赛”决赛,推动实现“中国声谷”实现营业收入、入园企业“双千”目标。

  牛弩韬表示,当前正处于谋划“十四五”发展的重要阶段,安徽省经信厅将按照“制造优先、企业为本、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的原则,全面启动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13+4”规划体系的研究编制工作,全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