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首页资讯 > 省内经信要闻

李锦斌:坚持扬皖所长携手共进 服务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1-03-15 08:13 浏览: 字体:【  双击自动滚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徽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长江生态保护情况,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安徽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坚决扛起国家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

  以大视野认识大战略,深刻领会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全局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均为国家战略、都是国之大者,必须展现安徽担当、贡献安徽力量。

  两大国家战略立足国内与国际,为破解世界大江大河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优化我国区域空间布局落下了关键一子。这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研判。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着眼谋划“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在去年主持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为两大国家战略在新发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长江生态保护和沿江地区发展,提出以水为纽带,打造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经济社会大系统,还特别强调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这些重要论断为全球大江大河流域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开出了“中国处方”,充分体现了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的历史担当。这是党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部署。由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习近平总书记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长三角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打造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枢纽,并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两大国家战略统筹合作与竞争,锚定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全新定位,赋予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使命。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是一个有机整体,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江经济带是长三角的支撑,安徽兼具“两长”,十分难得。安徽叠加“一带一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乘数效应更加凸显,地位作用更加彰显,拓展了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在全球范围配置要素的空间,在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与沪苏浙等高对接。

  两大国家战略贯通现在与未来,为我们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十四五”时期跨越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是我省“十四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随着两大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有利于安徽更好发挥创新活跃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强”,用足用好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世界科技竞争中抢占新的制高点,在优先承接产业转移、率先复制推广先进经验等方面创造更多新机遇。有利于安徽更好发挥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实现“百姓富”,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带来的“近水楼台”有利条件,让全省人民率先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红利。有利于安徽更好发挥山川秀丽的特色优势实现“生态美”,凭借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等优势,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们从全流域联动、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服务长三角更好发挥龙头带动效应,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乘着长三角这艘“超级巨轮”,沿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扬帆出海,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以大修复促进大保护,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叮嘱我们,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维系着长三角2亿多人的饮水安全,保护好“大氧吧”“大水缸”“大粮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筑牢绿的底色,聚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战略节点。我们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中医思维治“长江之病”。开展“大体检”。在全省范围开展全河段、全天候、全链条摸排,长江干流4558个入河排污口完成全覆盖排查,确定691个排污口和2258家重点污染源。对症“开良方”。深入开展“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沿江“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中央环保督察和警示片等反馈涉及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率达96.2%,长江安徽段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为国考以来历史最好水平。突出“治未病”。坚持从源头发力,大力实施长江生态廊道提升、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骆岗生态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同时加快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彰显徽风皖韵、涵养长江文脉的特色文化廊道。

  发挥带的优势,聚力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战略链接。安徽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是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必须全方位加强与上下游各地协同联动,在畅通经济循环中主动作为。坚持交通先行。实施“通江达海”工程,大力推动引江济淮、长江航道安庆至南京段整治等重大水利航运项目建设,主动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深化与沪苏浙等沿海港口的合作,全面开展江海联运合作。坚持区域联动。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促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竞相发展,建设提升皖江城市群。坚持改革开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放管服”、国资国企等改革,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培育新的动能,聚力打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战略力量。创新是安徽最强基因、最靓名片,在皖江流域这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只有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才能全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强化原始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全力打造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规划布局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勇攀科技高峰。强化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突破。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等重点领域,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去年以来,“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显微镜”、“嫦娥钢”、“质子刀”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强化产业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突破。提质升级以“铜墙铁壁”为重点的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战新产业,抢滩布局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

  以大力度落子大棋局,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三大使命要求”和“七项重点任务”,科学指明了新时代新阶段建设什么样的长三角、怎样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着力推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加快形成“一个着力点、六个大协同”的工作格局。

  紧扣五个“区块链接”这个着力点,不断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我们以推动“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各市的城区与沪苏浙有关市的城区对口合作、各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城市结对共建等五个“区块链接”为战略支点,加快补齐经济发展不均短板,促进省域各板块全面进步。协同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全面强化长三角体系化竞争力量。我们着眼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认真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坚持以“科创+产业”为引领,持续深化合肥、张江“两心”同创,依托G60科创走廊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携手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推动长三角加快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协同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全面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水平。我们加强与沪苏浙优势产业创新协作,探索共建“补链备链”知识图谱,联合实施重点项目攻关,决不让国之重器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深化工业技术改造,协同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区域信息枢纽港以及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狠抓优势领域提升,共同推进14个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建设,联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

  协同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高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我们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上,注重前瞻性、整体性、协调性,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在城市建设上,注重优存量、活容量、提质量,坚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与“城市体检”有机结合。在城市管理上,注重人性化、精细化、智慧化,完善“城市大脑”,打造智慧城市。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全面深化长三角对外开放层次。我们积极学习借鉴浦东开发经验,扎实开展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加密基础通道,大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携手沪苏浙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做优开放平台,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积极参与并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提升口岸效率,积极推行长三角查验一体化,统筹区域内中欧班列资源,完善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协同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全面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基础。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皖南—浙西南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深入开展长三角重污染天气和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合力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废危废,加快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探索省际毗邻地区林长合作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协同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全面促进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我们以“一网通办”为牵引,探索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以突发事件协同为牵引,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重大事件应急体系。以医疗医保一体化为牵引,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确保让全省人民享受更多一体化红利。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 李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