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造强省 > 成长产业

赋智“合肥造”抢占“智高点”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15 08:06 浏览: 字体:【  双击自动滚屏
  工厂里,机械臂自主操作,生产流程一键触达;“云端”上,实时传送的数据,让供应链不断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让传统制造业告别了老旧生产模式,开启了智能制造的新征途。

  近年来,合肥市把智能制造作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围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管理和积蓄新动能,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合肥制造”正向“合肥智造”不断跃升。

  以“智”造统领制造

  走进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实验室,该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机器人应用研发总监赵龙海正在跟团队的技术员“教”机器人哪吒“写”毛笔字,“这是我们开发的最新一代‘拟人化’机器人,主要有两个核心技术,一是机器人可以自己学习,二是能主动适应不同场景。”赵龙海说。

  在手工业、轻工业,工人的“技巧性、熟练度、经验性”一向是机器人很难突破的技术壁垒,尤其是工件的多样性、多规格,更是对机器人的“随机应变”提出更大要求。

  赵龙海团队自主研发的轻巧型并联共融机器人打破了“熟练工”的技术壁垒。在以该产品为核心组成的鞋底搽胶工艺拟人化解决方案中,由工艺师傅用手拖动示教,机器人即可完全复制手法、力道,实现复杂工艺的机器人替代。“此举可把大部分工人从对身体健康有危害的生产领域解放出来。”赵龙海说。

  目前,该机器人产品已经成功推广应用至轻工行业。其中,为安踏集团某制鞋厂打造的“成型自动搽胶生产线”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该生产线采用模块化组合、上下双层倍速输送模式生产,目标产能为180双/小时,相对传统成型线每班可节省4~6人。

  “机器学习”在智能工厂的应用,正为制造业机器管理、设备维护等提供着重要支撑。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智慧”科学,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备类似人脑的学习、推理、思考和决策能力,并借助远超人脑的算力,为工业企业带来一次端到端全价值链的智能化革命。

  合肥高新区的美亚光电是我国智能色选机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等前沿技术,不断对产品进行再升级,让机器变得更“聪明”。“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美亚色选机,在复杂物料的缺陷判别上具有明显优势,可进一步提升物料分选精度,满足实时性分选需求。”美亚光电市场总监阮荣超介绍。

  前不久,美亚光电借助先进的多光谱识别技术、强大的AI软件算法及优异的剔除结构,打造出一款“火眼金睛”产品——全光谱材色一体分选机。“无论是高密度的恶性杂质,还是有机物、色选没有剔干净的异色粒等,该机器都能对其进行全维度的分选并精准识别各种粮食的颜色、形状、成分等特征,再通过磁悬浮喷阀将不合格粒精准剔除,从而实现对粮食的智能分选。”美亚坚果杂粮产品线经理田峰介绍,“正是基于识别的品类增多、广度提升,满足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2021年,多光谱设备的销量较往年增长了2~3倍。”

  类似的应用在合肥还有不少。去年,我市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总数达11户,占全省50%。此外,创新实施智能制造“百千万”工程(百家智能工厂、千个数字化车间、万条数字化生产线),并发布国内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累计培育省、市级智能工厂128家、数字化车间1189个。这些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更加精细、柔性的管理和利用。

  以“智”能转换动能

  智能化的应用,让合肥制造业迸发出蓬勃活力,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激活了一批新兴业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新载体不断涌现。

  最近一段时间,哈工云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区里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现在正是农忙时,我们的技术员基本都在外面,指导农机手们熟练操作我们的‘打药神器’。”该公司总经理包鼎说。

  包鼎所说的“打药神器”是该公司研发的A180智慧农业机器人,通过农机作业监测管理系统,实现打药全过程监管、精准作业。“从前1人1天打10亩地,现在1台机器1小时能打75亩地。8米长的喷杆,整齐划一的喷头,让药剂喷洒更均匀。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农机作业监测管理系统,操作人员在手机上就能对作业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速度、流量、每天打多少亩地在手机上看得一清二楚,并可随时进行作业调整,每亩能耗仅需0.2元。”包鼎说。

  可观的收益让“打药神器”备受欢迎。“去年11月份,我们订购了20台,今年年初又增加30台的订单。”萧县金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先生说。

  “给机器赋‘智’,让机器更聪明。我们的植保机器人只要经过五分钟培训即可‘上岗’。”包鼎说,目前,该款植保机器人已销往安徽、山东等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

  除机器人技术外,合肥的新技术案例不胜枚举:安徽合力FICS平台入选国家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合肥德铭电子在国内开发首台4K超高清智能微创装备,维信诺推出全球首款AMOLED全卷曲显示屏等柔性产品……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202.22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高于全市8.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34.48亿元,同比增长2.2倍,增速高于全市182.3个百分点。

  以“智”量引领增量

  根植智能的沃土,合肥的经济增量充满了“智慧”的成分。

  “为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目标,今年我们将再建成一座智能工厂,覆盖涂装、钣金工序。其中,将落地安徽省首个智能钣金柔性折弯中心,相当于是一台能够打印出各种规格钣金工件的‘打印机’。”美亚光电市场总监阮荣超说,以美亚色选机分选箱面板为例,其折一刀只需3秒,全程只需45秒。另外,全新智能涂装车间将引入喷涂机器人和涂装数字化管理系统,在提升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节约资源,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除了在“存量”上“增智”,在“增量”上也“智”量满满。在2月28日举行的“空天信息与数字地球创新峰会”上,国内数字地球行业的引领者中科星图四家子公司“一口气”同时落户合肥。

  这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看来,合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有“科创名城”之称,中科星图是国内数字地球行业的引领者,双方携手,发挥各自优势,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带动安徽省、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实现生态化发展。

  像中科星图这样的高“智”量项目,今年以来合肥已引来很多:惟力维斯细胞治疗、免疫治疗技术及产品研发基地项目落户合庐产业新城,聚盟集团将在合肥投资建设总部基地,合肥与吉林农业大学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菌物谷”……

  传统行业插上数据翅膀,也裂变出“智慧”的增量。

  传统物流业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散、小、乱。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肥维天运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用数字化方式服务物流企业,推出的全链路数字货运平台已成为国内很多企业和卡车司机最重要的“大脑”之一。

  “我们开发的平台,通过数字化赋能,为物流企业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货运服务及解决方案,实现覆盖运力资源调度、运单管理、运输过程跟踪监控、运费支付与结算等运输业务的全流程线上化和数字化。同时,为货车司机提供涵盖其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货车销售及后市场服务组合,提高货车司机的运营效率。”该公司CTO叶圣说。截至2021年6月,该平台已为超过8300家托运方以及200万名货车司机提供了服务,累计完成订单数超过2300万份。2020年,线上GTV(总交易额)达279亿元。

  维天运通打造的“大脑”只是我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不断为“合肥造”赋智。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已建设5G基站超过13600个;培育工业互联网各类平台30余个,平台连接设备数量达221.4万台套,APP数量累计达2980个。“我们打造的平台涵盖‘双跨’型、行业型、专业型以及区域型等类别,形成了立体的数字化赋能体系。”市经信局工业互联网处副处长孙勇说,“未来,我们将在工业互联网网络支撑、平台建设、融合应用、安全防护能力等多个领域发力,不断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十四五”时期,合肥市将坚持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深入实施“2833”地标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形成2~3个地标性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年末,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

  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上,“合肥造”正向“智高点”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