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瓶颈 开新局 促发展——合肥高新区创新工业用地全域治理模式助力“亩均论英雄”

信息来源:皖美视角 发布时间:2023-03-24 15:52 浏览: 字体:【  双击自动滚屏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僵尸企业”是我国经济领域的四大关键问题之一,强调“加快推动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几年来,合肥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自规、经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下,坚持“亩均论英雄”发展理念,践行“一改两为”工作要求,开展工业用地“全域治理”“履约监测”“米均效益评价”等工作,总结并实践“14451”全域治理新模式及“刚柔相济”工作新机制,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制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加快变革、优化机制

“14451”模式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之下,深入挖潜闲置低效用地存量、源头防控闲置低效用地增量、探索实践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

从2020年启动辖区闲置和低效用地摸排工作,到2021年启动节约集约用地提升专项行动,再到2022年构建“14451”新模式,合肥高新区的探索只有一个目的: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效益。

据了解,所谓“14451”全域治理模式,即以“亩均论英雄”为引领,围绕项目招商、供地、监管、退出四个阶段,构建土地评价标准、监测预警、监管执行、健康修复四个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社会、纪检五种手段,形成全区域、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全域治理工作格局,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治理中,合肥高新区坚持工业土地作为特殊、不可再生生产要素的本质属性,坚持土地收回优先原则,明确收回成本组成,鼓励政府引导下的二级市场转让,坚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范土地溢价套现等影响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情况。

针对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面广,各部门职能分散、各领域信息孤岛等实际情况,合肥高新区深化工作联动,“全区一盘棋”,链通部门职能职责。

为实现这一目标,合肥高新区着力打通“节地办”与“亩均办”,制定《合肥高新区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将闲置和低效用地作为A、B类企业评定否决项,推动处置工作;将D类企业通告闲置和低效用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全域治理排查线索;出台《合肥高新创业园在园企业米均(单位面积)效益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探索低效孵化企业处置路径,提升孵化器土地效益。

此外,合肥高新区还搭建智慧监管平台,聚焦“招引、供地、监管、退出”四个环节,实现监测预警、分析评价、过程监管、辅助决策、数据共享、档案管理等功能,提升部门联动效率和综合管理效能。

据统计,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共计盘活近3000亩闲置和低效土地,持续为重大项目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至2022年合肥市工业用地全面调查时,合肥高新区闲置和低效用地占工业用地比重仅为8.07%,工业用地使用效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刚柔相济、外引内联

“土地管家”管出良性循环

企业获得土地使用权后,要充分发挥土地效益,不能让土地“晒太阳”,更不能通过土地不当得利,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而合肥高新区推出的“健康体检+土地管家”管理制度,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一座“天平”。

据了解,合肥高新区“土地管家”是立足于“弥补政府监管和服务短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发现问题和跟踪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律师、会计师、城乡规划师、土地评估师等社会专业力量创建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协同管理机制。

借助“土地管家”专业优势精准服务政府和企业,提供项目论证、效益评价、产业支持、政策建议等服务,合肥高新区对土地利用状况实施从“招商、供地、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督与服务,打通了政府为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政府对土地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动态化的管理能力。

以某外资企业低效用地盘活案例为例,在调查之初,“土地管家”对企业开展充分尽调、对履约情况进行梳理、提示;在协商谈判过程中,“土地管家”给政府提供法律、政策建议,协助制定“一地一策”,确保低效用地处置经得起法律、社会和历史检验。在土地二级市场转让过程中,“土地管家”又为政府提供风险防控方案、协助办理流程,保障了处置实效。目前,上述企业已与国内光伏产业头部企业签订了资产转让合同,新项目将在该地块投资10.5亿元,预计年产值16亿元,亩均效益从不足5万元提升至50万元以上,片区的城市面貌也显著改善。

而“健康体检”则是指针对闲置和低效用地企业可能存在的生产经营风险,通过多部门全面、有效、及时的协同联动,强化执法监管,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形成监管合力,加速推进土地盘活。

据悉,合肥高新区“健康体检+土地管家”管理制度已被写入《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推广。

“亩均”“米均”效益显现

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整体来看,合肥高新区近三年来的实践中,既实现了政府有为,深入践行多方共赢;又实现了市场有序,要素配置优化提升;还实现了协同有力,多方联动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合肥高新区用全市1.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1%的GDP和近20%的税收。在全市亩均效益评价中,合肥高新区参评企业数量位居全市13个县区第一,也是全市13个县区中唯一无企业归为D档的县区;A类企业共163家,占全市A类企业总数(415家)的近40%;合肥高新区参评企业亩均税收、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营业收入四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此外,合肥高新区还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米均效益”评价体系,并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试点区域年度米均税收1173元(约合78万元/亩),进一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

未来,合肥高新区将继续深入贯彻省、市相关要求,力挟工业用地全域治理之优势,践行“节约优先、集约利用”理念,下更大决心,用更铁的手腕,通过多方位重构空间布局、多维度创新整治模式、多渠道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丰富全域治理工作内涵,力争尽快实现从处置盘活保障要素供给,到资源配置优化营商环境,再到全域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三级跳,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硬核”更硬。